濕邪為六邪(風、寒、暑、濕、躁、火)之一,是慢性病之源。
▶濕氣是停留在體內多餘的像水分一樣的液體,但不是水,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會堵住組織,造成氣血循環不良,是慢性病之源。
▶濕邪屬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容易侵襲危害經絡、肌膚和關節等處,也可以由表入裡,留在脾胃、三焦及其他內臟等部位,造成疾病。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
⚫濕邪易沾黏其他: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濕邪就像口香糖,黏上誰誰就甩不掉了,而且還會加重病情。
1.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
2.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
3.濕與風在一起叫風濕,
4.濕與暑在一起叫暑濕。
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因為「濕」引起的,如濕疹、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
★ 虛→寒→濕→凝→淤→瘤→癌
還元:濕→寒→虛→正常(健康)。
⚫ 形成原因:
A.外濕:
1.經常處在濕度高的地方,2.坐、睡於濕地面、地下室。3涉水、淋雨。4.愛吃冰,5.愛吹冷氣。
B.內濕: 人體自身的脾臟功能失常,導致濕濁內生、水濕停滯。
▶濕氣進入身體的5個入口:
1.肩頸部的「大椎穴」:易引起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常會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2.胸部的「膻中穴」:易引起乳腺腫痛、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3.肚臍的「神闕穴」:女性易引起婦科疾病。
4.腰部的「命門穴」: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和各種腎虛。
5.腳底的「湧泉穴 」: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
濕邪症狀:
1.早晨起床時,覺得特別疲勞,頭會昏昏的,2.覺得身體像穿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2.關節酸痛、3.胸悶、4.腹脹、5.食欲不振、6.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7.肢體腫脹、8.小便不利等症。9大便軟軟水水的,特徵是會黏馬桶。10.大便青色,11.大便感覺排不乾淨。12.擦屁股要用多張紙,擦多次。13.頭髮油膩互黏。14.一刷牙就有嘔吐、噁心感,15.喉嚨裡感覺有絲絲黏黏的、如果用力吐痰,痰只有一點點。16.晨起時,小腿肚會發痠、沉重。17.睡覺會流口水,晨起會口乾舌燥,伴有口臭,18.身體有臭油味,霉味。19. 皮膚水腫 按下去會凹陷皮膚濕疹。20. 身體腫胖。21.婦科:白帶增多、陰部搔癢。
寒濕
一級寒濕: 在表皮
症狀:皮膚搔癢,濕疹。
二級寒濕:在肌肉
症狀:身體酸、睏、累、乏力,肩頸肥厚硬,膝、腰酸軟無力。
三級寒濕:在骨骼
症狀:肩痛僵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痠痛。
四級寒濕:在臟腑
症狀:子宮、卵巢、脾胃、肺臟等。
⚫⚫ 除濕方法
A. 少做傷脾胃,增加濕氣的事
1、愛喝冷飲
2、愛吹冷氣
3、穿中空裝
4、不吃主食,吃零食
5、愛吃生的,不烹製蔬菜
6、愛吃麻辣重口味
7、愛喝酒
8、飽一餐,餓一餐
9.,熬夜
B.食療
飲食以溫補,健脾,健胃,健腎,去濕利尿為主。
薏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綠豆:清熱解毒、去濕利尿。
冬瓜: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
玉米:調中開胃、降濁利尿。
馬齒莧:清熱去濕、散血消腫。
水芹:清熱利水。
1.山楂決明子玉米須祛濕茶
2.老薑紅茶
3.,紅豆薏仁湯
4.芡實: 可健脾除溼,比薏仁還強。
5.炒過小紅豆+薏仁+芡實+馬齒莧+槐花米+淡竹葉+綠茶。
C.按摩或艾炙穴道
●灸可激發經絡之氣,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力。
1.承山穴:
身體去濕第一穴
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
承山穴是最多筋、骨、肉的集結之處,是全身承受最大壓力,且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所以,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就能排出人體濕氣。
▶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原因。
2.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長期對關元穴艾灸可以化解下注的濕氣,達到調理氣血,最重要的是減輕濕氣對婦科的危害。可艾灸30分鐘。
3. 湧泉穴:
位置:位在足心前1/3凹陷處。
早晚按摩湧泉穴,可防止濕氣入侵。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鐘。
4.. 陰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足三里穴相對。
★ 陰陵泉穴是脾經之合穴,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等功效,去濕首要從健脾補脾入手。每天早晚按揉2~3分鐘即可。
5.足三里
6.豐隆穴: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就是「豐隆」穴。按摩可改善便祕、消除水腫、肥胖等症狀。
D.多運動,泡腳,泡溫泉,三溫暖。
E.生活作息正常: 最好11點就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