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著來去自如
上星期到活蹦亂跳的小林家去約爬七星山,不到五十歲的他說: 不要去。這可大違背他的原則,追問之下才知他的膝蓋發炎,醫生說是關節炎,一定要好好休息,不可亂動,尤其是不能再去爬山,住二樓的他上下樓也都搭電梯,目前是乖乖的吃消炎止痛藥,並去醫院接受復健超陰波等治療。他說過去逞強不知愛惜,拼命使用,這是惡有惡報,近期內無法爬山,希望不久的將來再一起去。少掉一個山友,乾脆也不爬了,就利用這個時間來認識關節炎。
所謂關節炎
關節炎顧名思義是關節部位發炎,較詳細的說是關節軟骨或關節旁結締組織的發炎或退化,並且造成關節疼痛,影響到關節的正常活動性,就稱為關節炎。關節包括膝蓋、手、肩、背脊、頸、髖骨、足踝等部位。
關節炎種類
(一)、退化性關節病 =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劑然稱做退化性,當然與年紀有關,主要發生於中老年人,原因是多數老人多少有關節骨頭增生情形,所以較容易得到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者僅2%有骨關節炎,而65歲以上者患罹病率高達72%。
形成原因主要是關節軟骨因磨損、增生、退化而導致硬骨骼之間相互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僵硬與行動不便。症狀是關節腫脹、疼痛、僵硬。特徵是患者晨起時會感到關節僵硬,但起床半小時後便恢復正常。我的朋友小林就是這種病,因年輕時很會亂運動,上山下海都是用跑的,所以五十不到膝蓋已壞了了。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像骨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類風溼性關節炎則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自身的關節軟骨和骨骼組織所致。與感染、環境、免疫遺傳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徵是1. 常先出現在手足小關節、腕關節等局部疼痛,並逐漸擴散到全身關節。2. 開始期患病關節出現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症狀,後期出現關節畸形或僵直。3. 發病關節呈對稱性,4. 患者80%在35~50歲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
(三)、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發炎。特徵是1. 多見於成年人。2. 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3. 關節和肌肉有移動性的疼痛。會一直不斷發作,久後會傷及心臟。2. 發病原因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之後,產生急性發熱、風濕熱,在形成關節疼痛。
(四)、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沉積在關節部引起的關節炎。特徵是1. 發病時多是急性的。 2. 關節炎是單側性的。 3. 最常出現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4. 痛時痛不欲生。 5. 病程持續約一周以內不吃藥也會自動緩解。 5. 易復發。6. 若不改善,復發期會愈來愈短。
預防方法: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高湯、超鮮味精等外源性嘌呤。以及運動時要隨時補充水分萊稀釋血液中尿酸鹽濃度,防止結晶。
(五)、僵直性脊柱炎
僵直性脊柱炎是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產生病變。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特徵是: 1. 男性居多。 2.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一般認為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六)、細菌化膿性關節炎:
是指關節部位感染到化膿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發炎現象。特徵是1. 常見於10歲左右幼童。2. 最常在髖關節和膝關節化膿。3.以單邊關節為主。4. 主要症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類似全身中毒症狀。
(七)、外傷性關節炎
因外傷或慢性勞動、運動傷害所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形或形成骨刺。症狀是關節腫、痛,易發於轉動度大的部位,如肩、腰、膝、踝等關節處,患者以運動員、好動青壯年、挑夫、穿不當鞋子、愛穿高跟鞋者為多。
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起初都是採取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無效後才使用手術。一般而言,保守療法包括1.藥物治療。2.復健治療。3.注射治療。
A: 藥物治療
- 1. 類固醇:
類固醇(美國仙丹)的止痛效果快速顯著,因此曾被大量使用於關節炎的患者,但副作用也大,如顏面變型、皮膚變薄、傷口不易癒合、上消化道出血,骨質疏鬆症、加重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目前大多數的醫生,都改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但對於某些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或脊椎外傷患者仍需依賴類固醇來緩解病情。
- 2. 非類固醇抗炎藥:
最近開發出很多這一型的藥物,消炎止痛效果也都不錯,但長期使用也會有副作用,如消化道潰瘍、腎臟功能下降、下肢水腫等,所以使用也需相當注意,有人說台灣是腎臟病王國,這與愛吃消炎藥有相當關連。
- 3. 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研究上發現葡萄糖胺可刺激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也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又沒有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炎藥的副作用,目前相當流行的一種方法。葡萄糖胺有一般型、帶硫酸鹽、帶癌酸鹽等三種。大家所熟知的維O力,就是葡萄糖胺
- 4. 膠原蛋白胜肽(Collagen peptide)
這個也是關節滑囊液、韌帶、結締組織成分的原料,是屬於食品類,有些醫生除了開西藥以外,也會鼓勵患者吃膠原蛋白,效果相當不錯,也沒有副作用,不過要注意膠原蛋白等級很多,要選針對關節的類型。
B: 復健治療:
關節炎雖然會痛,不良於動,但仍需要適度的運動來增加關節旁邊肌肉、韌帶的強度,這樣才會減少關節使用壓力,降低疼痛,對於骨關節炎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此外還會利用一些超音波、長短波、遠紅外線、冷熱刺激法、推拿按摩法、重力減輕法來做復健法。
C: 注射治療:
健保局規定當服用消炎藥半年後仍不見改善時,才可在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玻尿酸可以當作一種潤滑劑,減少兩邊硬骨的摩擦力,幫助關節活動性,也可抑制一些發炎反應,對於關節炎的患者有減輕疼痛及改善功能的效果,而且也沒副作用,只是會在半年內就消失,必須再找醫生。在日本及歐洲廣泛的使用於膝關節炎的患者。
D: 手術治療
以上的保守療法都無效時,且病患的症狀持續行動困難,影響生活,醫師可能會建議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1.關節鏡手術。2.切骨矯正手術。 3.人工關節重建手術。
1.關節鏡手術
關節鏡的好處是傷口小,術後恢復快,疼痛也較輕微。關節鏡手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關節鏡手術除了可以消除關節腔內異物之外,也可對受損的軟骨做修補處理。
2.切骨矯正手術
將變形的骨頭作切除矯正,避免壓迫正常組織,並把力量轉給正常的部位來支撐,讓已經被破壞的軟骨可以休息,這樣就能減少疼痛; 但最近因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普遍,現在切骨矯正手術已經逐漸沒落了。
3.人工關節重建手術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將已經遭到破壞的關節部位切除, 再植入不會磨損的合金製人工關節,目前技術非常成熟,成功率有9成以上。
預防關節炎
可從飲食和運動著手。
飲食方面: 少多吃生鮮蔬菜和水果,攝取維生素C、胡蘿蔔素、生物類黃酮、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吃油炸類不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對刺激軟骨再生和修復,對緩和關節炎有一定的功效。
運動方面:「越走越會走」,經常運動可以瘦身,減少關節承受過重的壓力,還能增加關節滑液的流動,加強肌肉、肌腱等支持的結構,增加體能,強化骨骼等。走路、游泳、拉筋都是有益關節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