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疫情蔓延 全球嚴陣以待
世界衛生組織於台北時間2016年2月2日看到巴西孕婦得到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導致胎兒畸形小頭及神經系統異常的病例,正式宣佈將席捲美洲的「茲卡病毒」, 列為全球緊急公衛事件。這是世衛組織繼2009年禽流感、2014年小兒麻痺症及伊波拉病毒傳播之後,第四次宣布「最高緊急公衛事件」。它之所以令人擔心之處,就在於它可能引發新生兒腦部受損,也就是俗稱的「小頭畸形症」,2015.10一群醫生在巴西北部發現嬰兒小頭畸形症,與腦部受損的情形激增,在篩選過各種可能因素之後,懷疑與茲卡病毒的關聯性最高,但這已經造成巴西與周邊國家孕婦大恐慌,這也是茲卡病毒引發全球矚目的主要原因。
台灣疾病管制署也在2/2上午成立署級指揮中心,並將茲卡病毒感染症改列為與伊波拉、MERS(莫士)同級之第五類新興法定傳染病。
台灣目前雖非疫區,但有一泰籍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1/10),所幸未發現有其他人感染,現階段防疫重點在於阻絕病例於境外。因此台灣疾病管制署就依醫療整備、境外防疫、邊境檢疫及病媒控制四大策略建構國內防疫網,預防發生本土疫情。
目前中南美洲已有30國出現疫情,疾管署已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之旅遊疫情建議提升第二級警示;亞洲地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馬爾地夫等四國列為第一級注意。
◎茲卡病毒的傳染與症狀
茲卡病毒(Zika virus)最早在1947年,在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
主要是由斑蚊傳播感染到茲卡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次在2016.2.3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證實,德州出現因性行為感染茲卡病毒病例。此一病例,也是這一波茲卡病毒肆虐以來。
美國出現的第一例本土感染病例。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潛伏期經3至7天,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眼結膜炎、頭痛、肌肉痠痛、後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低下等症狀。
◎茲卡病毒的預防與治療
目前無疫苗可預防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無抗病毒藥物可治療茲卡病毒感染症,預估還需10年才有疫苗。
所乙酯得採取被動式預防法,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塗抹防蚊藥劑在皮膚裸露處,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至流行地區旅遊,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避免病媒蚊叮咬。返國後要自主健康監測,如果於旅遊期間或回國2週後均無疑似茲卡病毒感染症狀,無需檢驗。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孕婦及幼兒須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