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與關懷過動兒

images (4)   

幾年前,一對好友不孕,在我的建議下去領養一位嬰兒,這位小可愛到了一兩歲到我家來,即開始爬上爬下,跳東跳西,跳到我的沙發扯破皮,跳到飾品掉滿地,被她媽媽要求安靜,但坐不到一分鐘又像猴子般活潑,因此才換成中式家具,那時就直覺認為這是過動兒。

 images (1)  

另一個例子是老師告訴我的,班上有一外表清秀的學生,上課時不管怎麼教都教不會,教2+3=5會了,問3+2=多少,不知道,用盡辦法還是無法較會,害得這位老師想調班,否則她說會打人。

 

據統計台灣地區有5%-7%的學齡兒童患有ADHD,即台灣約有20多萬小朋友受到此疾病的困擾,其中男童比例約為女童的3倍。台灣地區約有2%成人患有ADHD,成人的ADHD患病比例並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患有ADHD男童行為表現大多是衝動及過動,而患有ADHD女童則為注意力不集中型,所以比較容易被師長及父母忽略。
研究發現,若ADHD於幼年期開始發病,會有30%-70%的病童將持續病情至青少年及成人,所以過動兒包括過動青少年及過動成年人。

 images  

甚麼是ADHD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縮寫,醫學名詞是「注意力缺失與過動障礙者」。ADHD患者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量比一般人低,無法有效控制進入大腦中的訊息,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過動及衝動的行為症狀:

  1. 1.    注意力不集中:即使長輩不斷地提醒或指責,亦無法改變這樣的現象,所以在老師眼裡ADHD是一個非常散漫的小孩。
  2. 2.    過動: ADHD學童會不經許可離開座位、蹦蹦跳跳、不停的擺動手和腳、或從不讓手臂和腿閒著等,活動量非常大,而且反應憤怒、挫折、快樂等的情緒性表現,也會比較明顯。
  3. 3.    衝動: ADHD兒童自我抑制能力不足,雖然他了解必須遵守紀律,但瞬間的行動會超出自我抑制的能力,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衝動地說出或做出本身不願意說的話或行為。

 images (2)  

各成長期的症狀例

一、幼兒期

吃奶時不太想吸吮、容易在吃奶的過程中哭鬧。睡眠時間非常淺短,即使入睡也常醒來。感到不安或愛哭鬧。身體往前後方向搖擺、撞頭。用力吸手指頭。會爬行時不斷地爬向四處。像吃奶與睡眠等日常生活表現非常不規律。

 

二、學齡前(三到五歲)

持續幼兒的淺眠。活動量很大。遊戲時常更換玩具、破壞玩具。

不太會聽從爸爸媽媽或老師的話。常常會擅自去搶別人的東西。在沒有特別原因的情況下,會有非常憤怒的傾向。愛與同年齡層朋友或兄弟姊妹打架。在語言能力、畫圖、使用剪刀等需要協調性的活動,落後於同齡兒童。

 

三、學齡期

在教室裡無法安靜坐在座位上,即使是上課時,也會到處走動。坐著時喜歡搖晃椅子,也會搖晃過度從椅子上掉下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也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功課。怎麼教都教不會,氣得老師想放棄,否則會影響別人進度。愛搶著說話,喜歡不停地吵嘴。會回答不切實際的答案,有時會無法描述事情的過程。

 

四、青少年期

課業無法跟上學習進度,成績不好。缺乏課業以外組織能力,無法作好生活整理的工作,情況可能有點髒亂。易與他人產生衝突或打架,出現暴力傾向,甚至曠課也無所謂。惹同學、朋友討厭,在交友方面感到困難。長期地不適應環境,容易失去自信、會有自卑感。

 

五、成年期

意力集中時間短,脾氣暴躁容易缺乏自信心,常常感到不安。社會技巧不夠圓滑,很少朋友。會有謊或竊盜的行為。性生活靡爛。與配偶常吵架,離婚率高。不會管理金錢,會胡亂購買、過度消費。僅有30-40%ADHD成人患者能適應日常生活的作息。

 images (3)  

如何處理過動兒
最好的「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治療方式是同時採用藥物和行為治療。

l  ADHD患者78.8%來自於遺傳,自己也有責任,不要一直苛責小孩。

l  用耐心、尊重及同理心與孩子溝通,幫助建立正面態度。

l  寬容的心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這是一種病態,更應關懷。

l  訓練孩子在特定時間、地點獨立遊戲。

l  當孩子開始不妨礙別人做事時,給予鼓勵。

l  對順從的行為給予讚美及鼓勵 

l  請學校老師將座位調至前面。

l  給予清靜的寫作業環境,如簡單的擺設地、乾淨的桌面,避免孩子分心。

l  讓孩子清楚了解作業的內容及完成的重要性。

l  讓孩子了解未達成預期目標的後果。

l  所給予的作業確定孩子有能力完成。

l  尋求專家的協助,設定矯正計劃。

l  有嚴重影響到生活安全之慮時,要請專科醫師開藥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賴永沛 的頭像
    賴永沛

    賴永沛的養生保健

    賴永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