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囂張的大腸癌

 

日前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因大腸癌過世,再度引起民眾對大腸癌的關注,也讓我回想到以前在醫學院上課的情形,那時全台最權威的病理教授曾失落的說他這輩子做事很謹慎,但曾誤判一位大腸癌患者,在門診時,一老先生說肚子痛,問他排便如何,老先生想了很久沒有回答,因此蔡教授就開胃腸消化不良的藥,一段時間後老先生又出現了,第二次來還是不會表達,所以換了另一種胃腸藥,第三次的時候還是說肚子痛,但臉面發黑,問他排便如何,才說像筷子一樣細,這時候老師緊張了,趕快進一步檢查,結果是大腸癌末期,終於無法救治。

images (2)    images (1)  

 

規律檢查,早發現,好治療

根據國健局日前發布九十九年度大腸癌最新發生人數已突破一萬四千多人,十年間成長率快速增加近一倍,但是鑑定大腸癌的糞便潛血檢查,非常簡單,並且精準度非常高,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補助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免費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原本僅開放50至69歲的民眾,現今已擴大到75歲以下,企圖早期發現大腸癌,降低死亡率。國健局呼籲有資格者都要做糞便潛血檢查。但仍就有很多人沒有去做篩檢。我則建議提前到40歲左右就開始要做檢查。

 

規律檢查可以提早發現腸道病變,國健局統計民國99年一共有1萬4千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人。去年接受大腸篩檢者共103萬人,一共檢出新增罹患大腸癌者2000人,檢出有大腸息肉者23,700人。如果能在息肉階段或大腸癌第零期與第一期接受治療,那麼存活五年的患者可以達到87%,李國修得知罹癌時已是第三期。 台灣有四分之一的腸癌患者,首次診斷已是大腸癌第四期,甚至轉移到肝臟、肺臟等其他器官。來不及了,太冤枉了。

images (3)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
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指最常見的大腸直腸腺癌,是由腸粘膜細胞突然大量的增生,增生細胞的形狀不正常,排列也不規則,而且會侵犯周邊組織,妨礙與消耗正常組織,甚至會轉移到身體各處,耗盡正常組織。

 

大腸直腸癌較易發生於年長者,一般而言從40-45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但近年來病例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發生率略相等。

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分佈隨地區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

1.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愛吃紅肉、加工肉品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較高。可能是因為多吃紅肉、加工肉品會讓異環胺、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化學物質進入體內,損害大腸內層細胞,進而引發癌症病變。這些轉移性的大腸癌,癌細胞多半躲在腸子右邊,因此患者不會覺得肚子痛、等到虛弱、體重減輕、腹瀉,才察覺不對勁。

2.大腸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進食不足夠的蔬菜,讓油膩的食物渣滓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然而變成致癌物質,導致大腸癌。

 

images (4)  

大腸癌的症狀:

1.排便習慣改變: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2.糞便形狀改變:如糞便漸漸變細。3.排出黏液物。 4.糞便帶血。5.有便意又大不出來。6.腹痛。 7.貧血。8.食慾不振。9.體重減輕。10.腹部腫瘤。11.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症狀,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大腸直腸癌的檢查:
1.
糞便潛血反應: 糞便潛血反應是檢查有無潛血,潛血反應陽性者必須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或X光檢查。

 

2.肛門指檢: 此為最簡單、最快速的必要步驟,食指可檢查到約十公分以內的直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之10%,25公分長的硬式直腸鏡約可檢查到的範圍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60-70%。

 

3.結腸鏡檢查:在簡易灌腸後即可執行軟式結腸纖維鏡檢查,大腸鏡除檢查外,也可作病理切片、息肉切除,也可以經大腸鏡來做鐳射治療癌塊。缺點是腫瘤太大時大腸鏡無法通過,無法完成全部大腸的鏡檢。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
第一期: 指腫瘤僅局限於大腸直腸黏膜表面,預後最佳。
第二期: 指腫瘤已經由腸黏膜表面有向下侵犯到腸壁肌肉,但沒有淋巴腺轉移。
第三期: 指腫瘤已經由有淋巴腺轉移現象,預後稍差。
第四期: 指腫瘤已經有遠端(如肝、肺)轉移者,預後最差。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大腸直腸癌之治療以手術為主,成功的手術必需要符合以下條件:(1)足夠的安全切除距離,(2)切除足夠的淋巴組織、血管、周圍肌膜、脂肪、軟組織,必要時甚至鄰近器官,(3)避免手術中癌細胞傳播、散佈,(4)如癌瘤在直腸,則根治的切除癌瘤外尚須儘可能保留具理想功能的肛門。


醫師會為病患安排下列檢查以評估是否要施以輔助性的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切除範圍、以及肛門能否保留。手術前一般需作胸部X光攝影,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看是否有侵犯鄰近組織或肺、肝、以及腹部淋巴結。診斷直腸癌侵犯程度可採用經直腸超音波,骨盆腔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

大腸直腸癌術後的化療
  輔助性化學治療通常應用在第二期、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手術後,表面上已沒有可看見的腫瘤。在大腸癌有淋巴腺轉移的情形下,手術後實施為期半年至一年之輔助性化學治療,可使五年的疾病不復發比例由44%提高到61%

 

直腸癌的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在直腸癌廣為使用,直腸癌手術前之放射線治療可減少手術中癌細胞之擴散,也可以將無法切除之巨大腫瘤經由照射減少體積,使手術切除變為可行。包括手術前或手術後治療,單獨放射根除性治療,手術中或補救性放射治療,及姑息治療。放射治療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可增進直腸癌患者之局部控制率、存活率,並減輕病人的痛苦。減少局部復發率。缺點是放射線治療後大約要等4-6週才能進行手術,因此可能會延遲手術時機。

下載  


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原則
1.避免高熱量、高脂肪飲食。
2.充足纖維素。
3.控制飲酒:飲酒愈多者罹患率愈高,尤其是啤酒會增加直腸癌的罹患率。
4.適當鈣質:鈣質可與腸道中的膽酸結合,可降低罹癌機率。

5.多攝天然抗氧化、維生素蔬果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colon cancer 大腸癌 賴永沛
    全站熱搜

    賴永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